自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先后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20多项相关文件,涉及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就业政策等多个方面。而在各地方政府的贯彻落实下,政策效果也正持续释放。
有调查显示,在双创政策的激励下,创新创业热潮正在迅速兴起,其中大学生毕业和留学归国创业成为双创的生力军。仅2015年,新毕业大学生创业比例同比增长近一倍,在全国逾千万的网络创业群体中,大学生占到了六成。
一系列双创政策的保驾护航给创业注入了新活力,使“大众创业”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然而,针对“万众创新”的相关鼓励政策,仍有不少可填补的政策缺失空间。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IP)是联结创新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知识产权制度则是保障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制度,是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保护创新创业成果的有效支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2.4万件,同比增长21%。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6.1万件,同比增长49%。
知识产权服务,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置、质押投融资服务等也在不断加强。今年上半年全国专利行政执法、专利纠纷办案数量同比增长均在1—1.5倍,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同比增长近1倍。
然而,尽管我国正致力于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关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侵权行为仍时有发生。“万众创新”更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需要更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其保驾护航。
毕业于皖西学院的“90后”创业者孙益博在校期间就曾获得过40多项发明专利,对于我国当前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如何,他“深有体会”。孙益博告诉本报记者,发明专利的保护时间从申请日开始计算,但是受保护是在申请审批取得专利权之后。由于专利的审查手续较为烦琐,从申请到取得专利权证书一般要3年左右的时间,时间跨度较长。若相关发明在专利申请期间被盗用,发明者难以维权。
此外,对于许多初次创业的创业者而言,由于缺少资金和场地等原因,往往会选择通过各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产品或发明,从而吸引到投资。然而,产品或发明被展示的同时,也通常会吸引到仿冒者的注意,继而导致其被侵权盗用。市场上仿冒之风盛行、知识产权的维权成本高、被侵权者维权意识不强等原因都在影响着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于日前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助力创新创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助力创新创业。
《意见》提出,要从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强化知识产权激励政策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引导创新创业方向、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撑创新创业活动、加强知识产权培训条件建设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强化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保护创新创业成果、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七个方面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
例如,在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方面,进一步细化降低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申请和维持费用,在各地专利代办处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捷、专业的专利事务和政策咨询服务;在拓宽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渠道方面,支持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专利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加大专利行政执法力度方面,深化维权援助机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布局,在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优先进行快速维权援助中心布点,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提高维权效率;在加强知识产权舆论引导方面,广泛开展专利技术宣传、展示、推广等活动,宣扬创新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带动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努力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创新创业依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面向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可以看到,多方政策正助力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创新环境。而要更好地推动“万众创新”,除了将各类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外,仍需增强个人的维权意识,使社会与政府共同促进。